在選擇朗誦表演之前,表演者要對朗誦的內容要有正確的理解、真切的感受和藝術的處理。要把材料的內容盡量比較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推薦適合一個人朗誦表演的節(jié)目《牧鵝散記》,希望小朋友用心的學習。
我的故鄉(xiāng)松江有一句土話—“呆頭鵝”,意思就是笨鵝,人們常用來形容人笨,說人家笨得像鵝。但是根據(jù)我的觀察,鵝似乎并不笨。
深秋季節(jié),田里的莊稼收完了,我們每天把鵝群趕到田野里,讓它們自由自在地找食吃。我們住的農場,方圓十里地,水塘很多白鵝常常三三兩兩地在水塘中閑游,有的喜歡站在塘邊洗自己潔白的羽毛。碧水映白鵝,紅掌泛清波,如能入畫,就是一幅恬靜的鄉(xiāng)村小景。
鵝群每天自動回家,十分準時。我看到它們常常側著腦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陽,可能根據(jù)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來確定時間。奇怪的是,陰天時它們也能很準時地回家,可能是所謂“生物鐘”起了作用。
初春孵鵝季節(jié),為了觀察每只母鵝的情況,我們用紫藥水在鵝頭上寫上號碼,每個窩也用粉筆編上相應號數(shù)。
有趣的是,并排三大間孵房,總共一百二十多個窩,大多數(shù)母鵝都找得到自己的窩,能自動對號入座。
母鵝到了繁殖季節(jié),對蛋特別有興趣。我們定時喂食,給每只母鵝準備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如果不及時把碗收走,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見了—母鵝把它弄到肚子底下,當?shù)胺跎狭恕?/span>
每一個窩里,我們一般放16個蛋。每天“放風”的時候,我們查一遍窩,有時會發(fā)現(xiàn)一件怪事:有的窩,多了一個蛋,有的窩,又少了一個蛋。幸虧每個窩都立有“鵝事檔案”每個蛋上也都有編號,一查就知道哪個窩的母鵝作了案。
鵝蛋圓滾滾的,各個窩之間,都用三四層磚隔開了,它們怎么偷蛋呢?
原來,鵝群里也有馬大哈和機靈鬼。偷蛋的是機靈鬼,被偷的準是馬大哈。馬大哈孵蛋不那么經(jīng)心,老有一兩個蛋露在身子外邊。馬大哈旁邊碰上機靈鬼,就可能發(fā)生偷蛋的事。機靈鬼看見蛋就眼紅,它先伸過頭去跟馬大哈鬧著玩,碰碰頭,碰碰露在外邊的蛋,看對方不介意,它就“動手”了:用長長的脖子和嘴,小心地、慢慢地撥動露在外面的那個蛋。它先把蛋鉤出鄰居的窩外,然后撥到隔墻一端一個只有七八厘米寬的共用的平臺上,再從平臺鉤到自己窩里。這個過程差不多得花半個小時,但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哪個蛋被碰破。
鵝并不笨,甚至可以說很聰明;也許是它們單足靜立、側耳傾聽的習慣性動作,讓人們覺得鵝總是呆頭呆腦的吧?
要朗誦連材料都沒有讀懂,更談不上如何朗誦好的問題,所以要反復鉆研,理解,刻苦準備。如有條件可請教有經(jīng)驗的老師指點,使得你能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結構和涵義,加深你對內容的感受,提高朗誦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