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人的眼中,孩子永遠是那么不懂事、見識少閱歷淺、不成熟,所以,父母總喜歡不由自主地擺出副家長的架子。當孩子不聽自己的話還和自己爭辯的時候,他們會認為孩子沒禮貌,不懂得尊重父母,就會生氣地說:“你還敢頂嘴,你給我住口!”有的父母甚至會打孩子一頓。
這樣的話,這樣的行為,相信每個父母都不會感到陌生,也許,您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誠然,您會覺得,自己是長輩,訓斥孩子是理所應當??墒?如果什么事情都是如此不分青紅皂白,那么,孩子的口才能力就有可能出現(xiàn)明顯的倒退。
其實,在某一些事情上,讓孩子和父母爭辯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爭辯就是各抒己見,相互辯論說理。這樣做有利于雙方溝通思想,通過爭辯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通過爭辯訓練,孩子敢于開口說明他動腦筋了,說明他有自己的想法,讓他表達出來,不是鍛煉表達能力的好機會嗎?這有什么不好呢?
也許在中國,與孩子爭辯始終不是主流,但是在其他發(fā)達國家,與孩子爭辯卻已經被認作提高孩子口才的最佳方式。在美國,很多家長經常鼓勵兒女和自己爭辯他們甚至在家里舉行一些辯論會,孩子作為一方,父母作為一方,通過激烈辯論來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培養(yǎng)孩子的口才。
波頓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他的爸爸媽媽經常在家里舉行“模擬法庭”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波頓一家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有審判長、受害人、辯護律師等角色。在“庭審”過程中,波頓經常扮演的角色是控方的“專家證人”,和父母那方展開辯論。

波頓從小就非常獨立,自然不愿意在辯論賽中失敗。為了能在辯論中獲勝,他不得不努力學習法律知識。每次辯論獲勝之后,波頓都會感到無比高興,他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波頓的例子,充分地表明了,合理的辯論對成長多么有好處。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在以后會比較自信、合群、有創(chuàng)造力且表達能力強。德國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彼?當父母遇到孩子與自己爭辯時,不要一味對孩子訓斥。例如,媽媽對兒子說:“等我們吃完了再去干?!倍鴥鹤訁s說:“我還有些事想要做?!?/span>
其實,這并非是孩子與你作對,而是孩子獨立的表現(xiàn),說明他不再希望被父母指揮、安排,而希望自己做主。況且,父母并非總是正確的,孩子的爭辯可以使父母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爭辯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成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