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速度是指每個音節(jié)的長度和音節(jié)之間的緊密連接。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者的感受決定的,而朗誦的速度與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有關(guān)。一般來說,溫暖、快樂、興奮、緊張的內(nèi)容更快;平靜、莊嚴、悲傷、沉重記憶內(nèi)容更慢。一般的敘述,解釋,討論使用中速。推薦朗誦材料《豐富的安靜》《荔枝》。
《豐富的安靜》
周國平
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寧靜的日子。
當然,安靜不是靜止,不是封閉,如井中的死水。曾經(jīng)有一個時代,廣大的世界對于我們只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鎖定在一個狹小的角落里,如同螺絲釘被擰在一個不變的位置上。那時候,我剛離開學校,被分配到一個邊遠山區(qū),生活平靜而又單調(diào)。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條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來,時代突然改變,人們的日子如同解凍的江河,又在陽光下的大地上縱橫交錯了。我也像是一條積壓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騰起伏,把我的成年歲月變成了一道動蕩不寧的急流。
而現(xiàn)在,我又重歸于平靜了。不過,這是跌宕之后的平靜。在經(jīng)歷了許多沖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終于來到一處開闊的谷地,匯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我曾經(jīng)流連于阿爾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藍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轉(zhuǎn),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靜如鏡。
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靜。每天,我在家里讀書和寫作,外面各種熱鬧的圈子和聚會都和我無關(guān)。我和妻子、女兒一起品嘗著普通的人間親情,外面各種尋歡作樂的場所和玩意兒也都和我無關(guān)。我對這樣的日子很滿意,因為我的心境也是安靜的。
也許,每一個人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是需要某種熱鬧的。那時候,飽脹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為自己尋找一條河道,確定一個流向。但是,一個人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隨著年歲增長,人的生命會越來越精神化。
現(xiàn)在我覺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創(chuàng)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愛心,這一切都超越了俗世的爭斗,處在永久和平之中。這種境界,正是豐富的安靜之極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熱鬧,但是,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為動力,沒有一種精神價值追求為目標,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zhì)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yè)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span>
朗誦提示:當下社會喧器浮躁,很多人一味攀爬鮮有反思,追逐物質(zhì)卻丟失靈魂,浮躁而淺薄。針對這種現(xiàn)狀,周國平以敏銳的洞察力與深刻的思考透過生活的表象來闡釋安靜的可貴,充滿著感性的溫情與理性的光芒。在朗誦時,要理清文章內(nèi)在邏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道出“我”的經(jīng)歷與感悟,語氣平和舒緩,充滿理性。同時可聯(lián)想社會上某些喧囂浮躁的人,他們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是貧乏和空虛的。而只有擁有精神上的富足與安靜,生命才會豁達和豐富。
《荔枝》
肖復興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歲的時候。那是十幾年前,我剛從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那時,北京很少見到這種南國水果,時令一過,不消幾日,再想買就買不到了。想想活到28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親快70歲的人了,也從來沒有吃過荔枝呢雖然一斤要好幾元,挺貴的,咬咬牙,還是掏出錢買了一斤。那時,我剛在郊區(qū)謀上中學老師的職,衣袋里正有當月42元半的工資,硬邦邦的,鼓起幾分膽氣。我想讓母親嘗嘗鮮,她一定會高興的。
回到家,還沒容我從書包里掏出荔枝,母親先端出一盤沙果。這是一種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個都長著疤,有的還爛了皮,只是讓母親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凈凈。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著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luò)顯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幾遍才洗成這般模樣。我知道這一定是母親買的處理水果,每斤頂多5分或者1角。居家過日子,老人就這樣一輩子過來了。
我拿了一個沙果塞進嘴里,連聲說真好吃,又明知故問多少錢一斤,然后不住口說真便宜一其實,母親知道那是我在安慰她而已,但這樣的把戲每次依然讓她高興。趁著她高興的勁兒,我掏出荔枝:“媽!今兒我給您也買了好東西。”
母親一見荔枝,臉立刻沉了下來:“你財主了怎么著?這么貴的東西,你…”我打斷母親的話:“這么貴的東西,不興咱們嘗嘗鮮!”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嘴里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么長的?怎么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師帶著幾個學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著桌上這兩盤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盤沙果傷痕累累,一盤荔枝玲瓏剔透,對比過于鮮明。說實話,自尊心與虛榮心齊頭并進,我覺得自己仿佛是那盤丑小鴨般的沙果,真恨不得變戲法一樣把它一下子變走。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jīng)意,然后回過頭對客人說:“快嘗嘗荔枝吧!”說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很喜歡吃荔枝,但是她舍不得吃,每次都把大個的荔枝給我吃。以后每年的夏天,不管荔枝多貴,我總要買上一兩斤,讓母親嘗嘗鮮。荔枝成了我家一年一度的保留節(jié)目,一直延續(xù)到三年前母親去世。
母親去世前是夏天,正趕上荔枝剛上市。我買了好多新鮮的荔枝,皮薄核小,鮮紅的皮一剝掉,白中泛青的肉蒙著一層細細的水珠,仿佛跑了多遠的路,累得張著一張張汗津津的小臉。是啊,它們整整跑了一年的長路,才又和我們闊別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親臨終前一天還吃到了水靈靈的荔枝,我一直認為是天命,是母親善良忠厚一生的報償。如果荔枝晚幾天上市,我遲幾天才買,那該是何等的遺憾,會讓我產(chǎn)生多少無法彌補的痛楚。
其實,我錯了。自從家里添了小孫子,母親便把原來給兒子的愛分給孫子一部分。我忽略了身旁小饞貓的存在,他再不用熬到28歲才能嘗到荔枝,他還不懂得什么叫珍貴,什么叫舍不得,只知道想吃便張開嘴巴。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
朗誦提示:本文圍繞荔枝寫了“我”與母親之間的四件事,反映了母親對兒孫深深的愛,字里行間飽含著“我”對母親深切的懷念。本文細節(jié)描寫十分細膩感人,
如第一段“我”買還是不買荔枝的心理變化,第二段母親洗沙果的細心,第三段母親剝荔枝皮的小心翼翼,第四段母親利用上茶的機會端走沙果等場景。在朗誦時要生動形象,突出細節(jié),強化感受。最后一段文字言有盡而意無窮,荔枝依舊而母親已不在,朗誦時要讀出文字內(nèi)在語,可用氣托聲的方式表達出“我”對母親無法彌補的遺憾及綿綿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