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少不了上臺演講或朗誦的瞬間。
很多父母把自己孩子演講的不良表現(xiàn)歸咎為膽小沒自信,以為我家孩子那一刻的自信是天生的,但其實我是讓他“按套路”行動,就像世界演講冠軍瑞安·阿佛利說,每一個成功的演講者都有一個套路。
這個套路歸納為4個心理學效應:
第1步,消除“焦點效應”
很多人容易陷入“我是這里的焦點,我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眼里,所以我不能出錯”的錯覺,孩子們也不例外,但其實別人沒如你所想的那么關注你,這便是心理學上的焦點效應。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經(jīng)為此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一群小孩,并且把這些孩子分成3組,接著安排這些孩子進行短時間的演講。實驗人員沒對第一組孩子做任何的干預行為,直接讓他們上臺演講,對于第二組孩子,實驗人員叮囑 他們“別緊張”,對于第三組孩子,實驗人員說“實驗證明,別人沒如你所想的那么關注你的焦慮”。結果第三組孩子最自信,演講的表現(xiàn)也最好。
所以,在孩子演講前,父母不妨告訴他們上面這個心理學實驗小故事,將成為孩子避免緊張焦慮的“良藥”。
第2步,建立“主場效應”
主場效應,最初是由知名的運動經(jīng)-濟學家西蒙·庫珀通過兩萬多場足-球比賽的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的結論,即運-動員在自己的地盤比賽,成績會更好。后來有人脫離運-動領域,研究日常生活的主場效應。比如有個實驗是這樣的: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人參加“談判實驗”,每一組是兩個人面對面談判,最終看誰通過談判獲取更多的利益。在這些談判組中,實驗人員規(guī)定一個人早到達談判現(xiàn)場,另一個人晚到達談判現(xiàn)場。結果在這無數(shù)的一組組談判中,那些早到達談判現(xiàn)場的人,通過談判獲得的利益比后到者多160%。早到者由于提前到達,熟悉了場地和環(huán)境,跟環(huán)境建立了熟悉感和場地的掌控感。相比之下,晚到者常常有“客人”的感覺,并且還因為晚到,緊迫的時間加重了焦慮和緊張。
所以,讓參加演講的孩子提前到場,甚至帶些小玩具小零食送給現(xiàn)場的小朋友,實際上是為孩子獲得掌控感,為自信加分。
第3步,創(chuàng)造“光環(huán)效應”
我們常常在一些選-秀節(jié)目不難看到,凡是在評委評選前,列一大堆獲獎事跡的參-賽者,會得到觀眾和評選者更多的青睞。一方面,人們往往認為獲獎事跡跟能力掛鉤,另一方面,這些獲獎事跡能起到一個“光環(huán)效應”的作用,讓這個參-賽者即使跟同等表現(xiàn)的競爭者在一起,別人也會覺得這個有一大堆獲獎事跡的參-賽者的表現(xiàn)更棒。
1950年,心理學家Kelley H. H. 對“光環(huán)效應”有過專門的實驗。實驗人員為某個班的孩子請來了兩位陌生老師,依次給孩子們上一堂課。在第一位老師上課前,實驗人員給孩子們遞紙條,這張紙條寫著“這位老師為人嚴肅,認真”;而在第二位老師上課前,實驗人員給孩子們遞紙條,這張紙條寫著“這位老師為人熱情,認真”。結果課堂氣氛完全不同。在第一位“為人嚴肅”光環(huán)下的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對老師敬而遠之,孩子們跟老師沒有過多的討論,課堂氣氛冷淡。在第二位“為人熱情”光環(huán)下的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視老師為快樂的好先生,孩子們跟老師積極地討論,課堂氣氛相當活躍。但事實上兩位老師都是熱情的人。
所以,讓參加演講的孩子在正式演講前,別忘記告訴現(xiàn)場的觀眾,自己如何優(yōu)秀,有什么突出的成績,能為孩子的演講加分。
第4步,妙用“具身化效應”
“具身化效應”,即身體姿勢會影響情緒和自信。新西蘭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布羅德本特通過實驗和檢測儀器表明,演講過程中昂首挺胸的姿勢,會讓身體內部的睪丸酮提高20% ,不僅有助于減少緊張感,對提升自信也有非常好的幫助。
所以,演講過程中,孩子需要注意身體姿勢,昂首挺胸而不是含胸,不僅能讓人覺得孩子精神抖擻,孩子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自信。即使忘詞,也別忘記昂首挺胸,也會給孩子帶來正面和積極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