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學中有一句話,讓孩子自己定一個小目標,目標是明確的目的地,是核心理念的終點站。一個人做事兒都需有一個目標,擁有目標便會出現拼搏的方位,便會造成前行的動力。因此目標不但是一個指向標,也是對自身的一種鞭簽。
有一對英國夫妻,她們有兩個孩子,一個叫莎麗,一個叫斯圖爾。在小孩還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為她們領養(yǎng)了一只小狗。小狗狗抱回家之后,她們找來寵物訓練師幫助訓煉這只小狗狗。
在逐漸開展第一次訓煉前,寵物訓練師就問:“小狗狗的目標有哪些?”
兩口子張口結舌,很是意外,自言自語著說:“一只小狗的目標?自然便是當一只狗了?!彼齻兏悴欢」饭酚袥]有什么目標。
寵物訓練師極其嚴肅地搖了擺頭說:“每只小狗狗都得有一個目標?!?/span>
無可奈何,夫婦歷經商議以后,為小狗狗定了ー個目標:白天和小朋友們一道玩,晚上看門。
之后,小狗狗被取得成功地訓煉變成小孩的最好的朋友與家庭的守護者。這對夫妻便是英國的前總統阿爾戈爾和他的老婆迪帕。這件事情使她們死死地記住了一個大道理:一只狗都是有目標,何況是一個人。
美國哈佛大學有一個有關目標對人生的危害的追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些智商水準、學歷層次、生活環(huán)境等標準都類似的年青人,調查報告發(fā)覺:
27%的被調查者,沒有目標;
60%的被調查者,目標模糊不清;
10%的被調查者,有清楚但較為短期內的目標
3%的被調查者,有清楚且長期性的目標。
25年的追蹤調査科學研究數據顯示,她們的現實狀況及其在社會發(fā)展中所充分發(fā)揮的功效區(qū)別非常大。
這些只占3%的有清楚、長期性目標的被調查者,25年以來都也沒有改變過自身的人生目標。25年以來,她們都向著同一個方位鍥而不舍地勤奮。25年之后,她們中的大部分都變成各界人士的成功者,在其中不缺思想家、領域領導者、公司精銳。
這些占10%的有清楚、短期內目標的被調查者,大多數日常生活在社會發(fā)展的中上層。她們的一同特性是,這些短期內目標持續(xù)被完成,生活狀態(tài)平穩(wěn)升高,變成各個領域必不可少的專業(yè)人員,如醫(yī)師、刑事辯護律師、技術工程師、高級負責人等。
而占60%的有模糊不清目標的被調查者,大多數日常生活在社會發(fā)展的中低層。她們能穩(wěn)定地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但都沒什么尤其的成績。
剩余27%的是這些25年以來都沒有目標的被調查者,她們大多數日常生活在社會發(fā)展的底層。她們的日常生活都過得十分不順心,經常下崗,靠社會救濟過日子,而且經常都是在埋怨別人,埋怨社會發(fā)展,埋怨這一“不合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