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此,朗誦也是如此,朗誦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要求抑揚頓挫起伏變化,有聲語言在語句的發(fā)展和行進中形成一種趨向和態(tài)勢,才能使表達形成一種旺盛的生命力,如山巔瀑布飛流直下,像幽谷溪流汩汨流淌,迥異的勢能沖積岀干姿百態(tài)的意境。語勢是在運動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從語句的起首經(jīng)過句腰到句尾,在朗讀時形成語峰和語谷,并且根據(jù)語峰和語谷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類型的語勢,積極地影響朗誦者的心理節(jié)奏和情感幅度,推動朗誦的進行。
語勢指的是朗讀時或者說話時聲音高低的變化,由音高決定。常見的幾種語勢有上行語勢、下行語勢、平行語勢、曲行語勢。
1. 上行語勢。指語句中由低到高,逐漸上揚的一種語勢。一般表示疑問、設問、反問喜悅、興奮、號召、歡呼、自豪、憤怒、驚異緊張、命令、語意相連、情感推進等。例如“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這句話,從內容上來看,帶有強烈的號召性,對聽眾產(chǎn)生巨大的鼓動作用,激發(fā)起人們的熱情,就要像進軍的號角一樣,采取逐漸上揚的上行語勢。
2.下行語勢。指語句中由高到低,逐漸下抑的一種語勢。一般表示祝愿、祈使、感慨贊嘆、確信等。例如:“多么聰明的姑娘呀!”桂林的景色風景如畫,真是天堂一般呀!”這都是嘆的句子,需要運用下行語勢,才能較為準確地表現(xiàn)作者的贊嘆之情。
3.平行語勢。指語句中抑揚變化不明顯比較平直的一種語勢。一般表示厭惡、反感麻木、冷淡、躊躇、思索、嚴肅、莊重或敘述說明某一事物。例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边@段話主要是向讀者做一些人物背景交代,要朗誦得緩慢些、平穩(wěn)些,無需大的抑揚變化。否則不自然,反而不易講清楚。
4.曲行語勢。指語句中抑揚變化較多,較為曲折的語勢。一般表示諷刺、幽默、威脅愔示等意。例如: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這是魯迅在《藤野先生》中一句話,意思是留學生會館住的全是清國留學生,他們被派往日本留學是因為日本那時科技強大,是去學習的。但是“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是安靜的讀書場所卻發(fā)出咚咚的聲音,暗示了清國留學生的醉生夢死的生活,不以國家為重的嘴臉。朗誦時應該運用曲行語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