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散文的朗誦中,更需要朗誦者的激情。那么激情從哪里來呢?它只能來自朗誦者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對作品的真切的內心感受。
朗誦者應該像演員對于臺詞一樣,要熟悉并透徹分析朗誦材料,深入理解并確定其感情基調,如果缺少這些,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我們可以想象,說著自己不能理解的語句,抒發(fā)著自己沒有真切體會的感情,與受眾進行著虛假的溝通,其朗誦效果該會怎樣?
比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有這樣一句話:“鄰居小伙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有的朗誦者把其中的“背”字讀成了平聲,在他看來,輪椅作家史鐵生是由人背著到醫(yī)院看了母親最后一眼,似乎挺合理。
而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來看,就會知道這個字實際上應該讀去聲。因為前文交代,鄰居送母親入院時,“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訣別。”也就是說,他此后不曾到醫(yī)院看望母親。若看下文就更明白了,母親在昏迷前的最后句話,也是別人轉告的。因此,要朗誦好作品,首先必須要深入地理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