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成語叫“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音律的人講風(fēng)雅?!叭艘簧习?形形色色”,我們說話一定要顧及聽話人的身份、脾氣、性格,只有這樣,我們所說的話才有意義,才能達到預(yù)期的目的。看一下古人是怎么運用口才的。
朱元璋開創(chuàng)了大明帝國,得了天下,他以前的一位苦難朋友從鄉(xiāng)下趕到京城去投奔,他對朱元璋說:“萬歲爺,您還記得嗎?當(dāng)年微臣跟隨著您掃蕩廬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dāng)關(guān),多虧菜將軍。
他說的話很好聽,朱元璋心里感覺無比舒適。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說的話里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所以,立刻就封他為大官。另外一個從小跟朱元璋一起長大的朋友得知了這個消息后,心想:同樣是難兄難弟,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當(dāng)然也不會倒霉吧?于是也就去了。
一見朱元璋的面,他就竹筒倒豆子般地說起來:“萬歲爺,您還記得嗎?小時候,我們兩個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偷了一些豆子,悄悄地在蘆花蕩中把豆子放在瓦罐里煮。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罐子都被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忙著從地下滿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紅草葉子也一起吃進嘴里了,葉子卡在喉嚨口,上不來下不去。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這樣紅草的葉子才一起下肚了…”
當(dāng)這位老兄還在訴說自己的功績時,寶座上的朱元璋已經(jīng)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像話,居然當(dāng)著滿朝文武的面揭我的老底兒,讓我跟任何人都聊得來
這個當(dāng)皇帝的臉往哪兒擱?于是,他一聲令下,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鬃釉?“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庇捎诼犜拰ο笤诿褡?、地域、性別、年齡、職業(yè)、文化、修養(yǎng)、見識、經(jīng)歷、性格等諸多方面的不同,所以我們說話時也要注意“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朱元璋原本是乞丐,而且當(dāng)過和尚,做了皇帝后自然非常避諱以前卑微的出身。這個窮哥們兒哪里知道這些,自以為跟朱元璋感情很好,居然當(dāng)眾揭了皇帝的老底兒,觸犯龍顏,豈不是自找倒霉嗎?
每個人的秉性脾氣都不同,因此,說話的內(nèi)容和方式要因人而異。要符合對方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chǎn)生“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的效果。我們在與別人交流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不要用同一種語言去說服人,講究“求神看佛,說話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