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span>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跟你說了一整天,你沒什么語言來回應我,這讓你看起來很蠢;第二,你私底下其實能把我的意思講得很清楚,還能做很好的發(fā)揮,這說明你不蠢。
可見,蠢不蠢,正是由“會不會說話”來判斷的!
其實,“剛毅木訥”是一種說話方式,“巧言令色”也是一種說話方式,關鍵看我們用的地方對不對。對老師講話,當然要剛毅木訥,有一說一,點到為止,不然老師會覺得你在懷疑他的智商;對其他同學說話,當然要善于鋪陳,有一說十,自由發(fā)揮,不然起不到充分講解、答疑解惑的作用。真正的“巧言令色”,其實就是按照不同環(huán)境變換自己的說話風格,只是偶爾沒轉換好、顯得浮夸,就會被人揪住小辮子。也就是說,遇到孔子,我們的“巧言令色”恰恰就是“剛毅木訥”;而能被看出來“巧言令色”,只能說明我們“巧言令色”的水平還不夠罷了。覺得以上這段分析太暗黑?那就講個更暗黑的道理——心大,反而讓我們不能好好說話。
我們都知道“童言無忌”這句話,一派天真爛漫,想來是極可愛的??墒窃傧胂?為什么非要專門拎出“童言”來說它“無忌”?豈不恰恰是因為,小孩子是最容易犯忌諱、最不會說話的?
為什么?因為心大。心大,就會欠缺察言觀色的敏銳;心大,就會無法洞悉對方的言外之意;心大,就會說話欠考慮;心大,就會傷人而不自知?;貞浺幌?我們有多少次被人樂呵呵地刺痛,然后人家還特別煩我們小肚雞腸?我們有多少次聽到的道歉是“其實我不是這個意思,你不要多心”?
被這樣的人傷害,不回擊,憋屈;回擊,加倍憋屈。因為當心大成了美德,就不用好好說話了,反正這樣才是直率嘛!
你當然不喜歡這樣的世界,你當然不希望成為這樣的人,因為你已經(jīng)不是小孩了,聽話的時候可以心大,說話的時候卻必須要心思縝密。而這絕不是做個好好先生、提高個人涵養(yǎng)就可以做到的好好說話是個復雜嚴密的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