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其特點是語言精練,韻律和諧,激情澎湃,想象豐富,意境深邃。因此,詩歌朗讀訓練除了把握上文所介紹的準備技巧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讀出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衡量詩歌及其朗讀的重要標準。朗讀詩歌前要用心體會構(gòu)成詩歌意境的情、景、事、理及它們相互間的關(guān)系,進而理解詩中所表現(xiàn)的意境。朗讀時,要隨作者一起展開豐富的想象,要充分調(diào)動生活儲備,聯(lián)系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體驗,身臨其境地體會詩的意境。只有進入了詩的意境,才算真正理解了一首詩,也才能把詩中景、情,通過有聲語言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使聽眾能觸景生情,情景再現(xiàn),如同進入詩境一般。例如,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全詩只用了20個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釣。
朗讀時,應向聽眾傳達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寂。但這還沒有讀出詩的意境,朗讀時要進一步去想象、思考: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氣描寫漁翁垂釣的背景?漁翁形象代表什么?作者在詩中要表達什么樣的感情?只有明了柳宗元是借山水描寫來襯托垂釣的漁翁,借歌詠隱居孤傲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寂的情感,抒發(fā)自己被貶后的郁悶和苦惱,全詩的幽僻、冷清、孤寂的意境才能真正表達出來。
(2)讀出詩歌的音樂美
詩歌的音樂美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兩方面。詩歌中的節(jié)奏,也就是音樂中的節(jié)拍,它是詩歌生命的重要因素。詩歌的詩味,可以說是從節(jié)奏中來,每首詩都有或多或少的詩行,而每一行詩,都是由或多或少的音節(jié)組成的。而每一行詩中,幾個音節(jié)就組成一個音步,音步就是詩行中有規(guī)律的停頓。詩歌中的節(jié)奏,就是由詩歌的音步體現(xiàn)出來的。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一不見一古人,后一不見一來者;念一天地一之一悠悠,獨一愴然一而一涕下?!?/span>
一共是4行詩、14個音步。朗讀時,各音步之間略作停頓成拖腔,每個音步所用的時間大體相等,這樣讀起來就有一種節(jié)奏感。而且,前兩句由于只有三個音步,相對顯得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郁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增加了一個虛詞“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相對顯得舒緩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唉聲長嘆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