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寓言,領(lǐng)會寓言故事的表現(xiàn)手法和它的表達形式,提升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才是寓言教學的目標。
《食無精粗》
明朝嘉靖年間,有位稱為直指使(官名)的官吏,對飲食特別講究,常常因為飯菜做得不可口責罵部下。郡縣的長官每次接待他都很緊張。他的老師劉麟過去擔任過工部尚書,已經(jīng)退休歸家,聽到這件事后心里很難過,決心找個機會教育一下自己的學生
一天,直指使來拜訪老師。劉麟很高興,對學生說我本想設(shè)宴款待你,又怕誤了你的公事,就吃頓便飯吧。不過你師娘不在,沒人下廚張羅,家常便飯吃得下嗎?”等到過了中午,還不見有人布置筵席,直指使餓得實在難受,又不好意思催促,只好忍著。好不容易等到飯菜端上來,直指使一看,竟是一盆粗米飯和一盆豆腐菜。這在平時,他是難以下咽的,但到這時他卻已經(jīng)餓得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顧不得說什么,端起碗來,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一連吃了三碗,覺得十分香甜,直到不能再吃了,才放下筷子。這時劉麟的仆人又端出山珍海味,特別豐盛,擺滿了桌子。劉麟又硬讓他吃,可是他怎么也吃不下去了,只好推辭。這時老師開口說:“飲食本來沒有粗細之分,饑餓時吃起來就香,飽肚時就難以下口,你說對嗎?”直指使聽后
十分慚愧,連連點頭,他向老師保證,以后再也不挑飯食了。飲食沒有絕對的粗細之分,俄時粗茶淡飯是香的,吃飽飯后,即使美味佳肴也難以下咽。這說明,人在物質(zhì)享受上是沒有窮盡的,在物質(zhì)條件好的時候,一定要想到艱苫的環(huán)境條件。
《死后不賒賬》
從前,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平時生活很節(jié)儉,而且非常吝嗇。沒幾年,他家富裕起來了。
終于有一天,當他病倒在床上,快要咽氣的時侯,他悲切地對妻子說:“我這一生苦心節(jié)儉,該吃的舍不得吃,該用的舍不得用,連親成朋友都斷絕關(guān)系不來往了。現(xiàn)在剛富裕起來,卻要死了。我死后你們一定要把我的皮剝下來賣給皮匠,把肉賣給肉鋪,把骨頭賣給油漆店熬膠?!彼プ∑拮拥氖?一再囑咐要干萬記住,說完后便斷氣了。死了半天后,他突然又醒了過來,囑咐妻子說:“我還忘了一件事,當今世上人情淺薄,你干萬不能賒賬給他們?!闭f完,便真的死了。
作品描寫了一個極其吝嗇的人,他臨死之前,還不忘把自己分割賣掉而且不賒賬。“當今之世,人情淺薄”是他的思維定勢,這就決定了他吝嗇的生活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