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也需要用氣嗎?朗誦怎樣才能解決沒底氣的問題?怎樣讀才能有力度?可能很多同學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這一節(jié)我們就來談一談如何科學用氣。
科學的發(fā)音取決于科學的運用氣息,初學朗誦的同學可能練習時間稍長就會底氣不足、口干舌燥、聲音嘶啞,此時只能把力量集中到喉頭,使聲帶受壓,變成喉音,這種發(fā)音方式對聲帶的損害很大,是不可取的。以上羅列的種種都是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用氣方法。
用氣說的是呼吸問題。氣息就像是聲音的“原動力”。久臥病床的人,由于身體虛弱,說話吃力,有些字音,因為“氣”打不上來,而被“吃”掉了,這就是聲音的“原動力”太弱的緣故。年輕人或者身體健壯的人就比老年人和身體虛弱的人說話聲音洪亮、有力,因為他們的“底氣”足,聲音的“原動力”強。
有些同學可能認為每個人都在呼吸,根本無須練習。有這種想法的同學不明白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呼吸與平時生活中的呼吸是大不相同的,它不僅直接影響著聲音的音量大小,音質(zhì)的優(yōu)劣,還會對思想情感的表達起到極大的作用。所以朗誦藝術(shù)創(chuàng)造要求我們努力做到:呼吸深沉、通暢、飽滿、自如。平時,同學們的氣息吸得較淺,
下面給同學們介紹幾種呼吸的朗誦技巧訓練方法吸氣:擴展兩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腰帶漸緊,特別是后腰,有向后撐開的感覺,不要提肩,也不要讓胸部塌下去。橫膈膜下壓腹部擴大胸腔體積,小腹向中心收縮,胸廓、大腹、腰部同時擴張,氣貫丹田。用鼻吸氣,做到快、靜、穩(wěn)。
呼氣:控制兩肋,使腹部有一種壓力,將氣均勻地往外吐,切忌一下把氣放出使胸、腰塌癟,而是把小腹直堅持收住,努力控制胸部和腰部慢慢呼岀氣來。呼氣時用嘴,做到勻、緩、穩(wěn)。
這樣的呼吸方法可以進氣快、到位深、運氣長,好控制。在進行呼吸練習時,要掌握以下五個要領(lǐng)?;钣诟?腹肌依據(jù)聲音的高低強弱的需要產(chǎn)生上下活動,腹肌是氣息的著力點。
賴于腰:氣息要靠腰圍的力量保持,氣息控制于腰圍的穩(wěn)定性。
出于胸:肺在呼吸過程中應保持平衡,不可忽張忽縮,胸腔的穩(wěn)定狀態(tài)是氣息均勻的重要保證。蓄于口:氣順著咽壁提到口腔,口腔處于均衡狀態(tài),以便加強控制不讓氣跑掉,然后根據(jù)所要發(fā)的音,運用咬字器官發(fā)出聲音。
立于頸:頸為咽壁所在,頸不立則咽壁松弛無力聲音得不到有力的反射。
以上五點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作用,五位一體,互為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