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氣吸到胸部就可以了,但朗誦時就要用丹田之氣,要氣沉丹田,用氣時,氣息的運動要均勻通暢,不能在通道上受阻。氣息還要飽滿,氣太少、太短,只憑著嗓子喊,喊出來的聲音不會好聽,也不持久。練習氣息,要練得運用自如,要多即多,要少即少,要停即停,要來即來。理論要點
呼吸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聲音好壞的關(guān)鍵。氣不足聲音黯淡無光;用氣過猛,又損害聲帶,而且噪音重。般人往往采用單純的胸式呼吸法,聲音虛,沒有底氣。那究竟什么樣的呼吸狀態(tài)是最理想的呢?
理想的呼吸狀態(tài)應該是:吸得深,氣量足,呼出均勻,通暢自如,可以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化。
朗誦技巧中有三種呼吸方法,即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呼吸法。
1.胸式呼吸:又稱淺呼吸、鎖骨式呼吸,多見于女性。呼吸時主要是胸廓放大、縮小改變?nèi)莘e,由肋間肌及斜角肌的運動而產(chǎn)生。由于胸式呼吸時胸部向前上方挺起,可明顯看到鎖骨及兩肩的聳動,所以又叫鎖骨式呼吸。在這種呼吸方式中,由于橫隔膜沒有下沉而阻礙肺容量的擴大,氣息的吸入量少、部位淺,所以發(fā)出旳聲音比較漂浮、單薄,高音強,低音弱。既不渾厚也不圓潤。這種方法很難適應朗誦、播音等需要較長發(fā)聲時間的活動對氣息的需要。
2.腹式呼吸,又稱橫膜式呼吸。這種呼吸往往是為了追求把氣息吸得深些、再深些,盡量把氣息呼入腹部,有些同學錯誤地認為腹部一鼓一縮,已經(jīng)把氣息吸得很深了,從而忽略了肺泡的作用。殊不知,光靠腹部吸入的氣息仍是很少的,再加上來自腹部的氣息很難對聲帶產(chǎn)生應有的控制,所以發(fā)出的聲音空洞、無力。
3.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又稱胸部與橫隔膜并用式呼吸。這種呼吸常常是不自覺地或習慣性地抬起雙肩,致使頸部肌肉緊張,擠壓喉頭,隨之渾身肌肉也緊張起來。目前從事播音、朗誦等語言藝術(shù)工作者大多采用這種方法。其特點是調(diào)動了所有呼吸的肌肉群。由于橫隔膜下沉。肺容量隨之擴大,吸入的氣息增多,而在呼岀時呼吸的肌肉群又對氣息迸行了整體控制,這時,根據(jù)每個人聲音的高、低、薄、厚等特點,可以運用氣息在不同的共鳴腔上形成沖擊力來變換音色,從而以渾厚、明亮圓潤、清晰等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來表達不同類型的稿件,來塑造不同性格、不同年齡,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人們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呼吸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呼吸淺,氣流量少。若用這種呼吸來朗誦、演講、唱歌,就會缺少足夠的氣息支持,聲帶容易疲勞,聲音容易嘶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