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以孝為先,在古時候的孝道又是什么樣的呢,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千古絕句最美文言文《游子吟》。
游子吟
唐·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1。游子:在古時候泛指遠(yuǎn)游旅居的人。
2。意恐:擔(dān)心。
3。寸草心:寸草,比喻子女;心,指小草的莖干,也暗指子女的心意。
4。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此處比喻慈母的恩情。
【譯文】
慈愛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外出遠(yuǎn)行的兒子縫制衣裳。在他臨行之前,一針一線密密地縫制著,只因為擔(dān)心兒子遲遲不能歸來。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一樣微弱的孝心,可以報答慈母像春暉一樣溫暖的恩情呢?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時寫下的。早年時期的他四處漂泊,無所依靠,過著十分清貧的日子。直到五十歲時,他才就任溧陽縣尉,卻也只是個聊勝于無的卑微小官。當(dāng)他在溧陽定居后便將母親接來一同生活。由于孟郊官場失意,所以經(jīng)歷了人情世故的冷暖,他此時更加明白親情的彌足珍貴。因此,孟郊作此詩后特別于詩下面注了“迎母溧上作”幾個字。本詩的前四句沒有任何華麗的修辭手法,用樸素的文筆描繪出了慈母的形象,感人肺腑。其中,前兩句把“線”和“衣”同“慈母”和“游子”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將母親和孩子相互依靠的血肉親情進(jìn)行生動刻畫。后兩句則描寫了母親為即將分別的孩子縫制衣裳的日常小事和心理,體現(xiàn)出了慈母對游子的愛,使血肉親情進(jìn)一步加深。詩人在最后兩句的對比和比喻,襯托出了兒子對母親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詩人對此極盡抒情描繪,使人讀來為之動容。蘇軾在《讀孟郊詩》中寫道:“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贝艘徽Z可見孟詩用情之深。孟郊一生窮困,官場不得志,嘗遍人情冷暖,他歌頌?zāi)笎墼从谒湟暫湍赣H的這種親情。由于這首詩體現(xiàn)了人性質(zhì)樸又偉大的感情,所以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和“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都是后人受到這首詩的影響而寫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