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與歲月的談判》
白巖松
我20多歲的時候,有一天在日內(nèi)瓦湖邊,龍永圖問我:“小白,你知道什么叫談判嗎?”我說:“不就是你們天天跟美國人拍桌子吵架嗎?”他說:“小白,談判是雙方妥協(xié)的藝術(shù),任何單方面的贏都不叫談判,那是征服,或者說是戰(zhàn)爭?!?/span>
年輕時從來都覺得妥協(xié)是一個糟糕的詞,過了40歲我才明白,只有能夠使對方和你都做到一定的妥協(xié),然后完成進(jìn)步,社會才會不斷進(jìn)步。回望歷史,你不覺得所有的進(jìn)步都是由雙方妥協(xié)促成的嗎?
說小了,人生就是一場跟歲月的談判。很多人過得擰巴,就是單方面想贏,忽略了歲月的力量。人到40多歲頭發(fā)會白,眼睛會花,你改變生活方式,向歲月妥協(xié),歲月也會向你妥協(xié)半步。你跟你的領(lǐng)導(dǎo)之間也是一場漫長的談判,民主不也是如此嗎?
我覺得,當(dāng)下的中國需要營造一種雙方都懂得妥協(xié)的氛圍,共同前進(jìn)?,F(xiàn)在很多事件、沖突,都是因為非理性的公眾和非理性的權(quán)力撞上了。因此,權(quán)力要懂得妥協(xié),對自己要有所克制。公眾的妥協(xié)在于,我們可不可以變得更加理性,而不是情緒化?我們可不可以在反抗的同時,也能自責(zé)和自律?我覺得,可能這是最關(guān)鍵的。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據(jù)說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這個高岸之后。
雨過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鴨飛到那里去,茂盛的蘆葦在岸邊四周生長,水鳥在那里生蛋;竹雞搖著跳舞的尾巴,將它們細(xì)小的足印印在潔凈的軟泥上;黃昏的時候,長草頂著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游。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過來,渡過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兒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詫異地望著我。
太陽升到中天,早晨變?yōu)檎缌?,我將跑到你那里去,說道:“媽媽,我餓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樹底下,我便要在黃昏中回家來。
我將永不同爸爸那樣,離開你到城里去做事。
媽媽,如果你不在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
朗誦提示:這篇文章作者從一個充滿好奇和幻想的孩子的視角出發(fā),以孩童豐富的想象力、朦朦朧朧的意識、純真的感情描繪了三幅圖畫,寄寓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母親、故土的眷戀之情。在朗誦時,可用相對輕快的語氣,將“對岸”淳樸無華、恬美神奇的田園樂土,通過起伏抑揚的聲音表現(xiàn)出來。同時,在描述文中富有想象力的圖景時,要有畫面感,細(xì)膩而生動地將一個天真爛漫的孩童形象表現(xiàn)出來。
《把不喜歡自己的人忘掉》(節(jié)選)
馬德
這個世界,總有你不喜歡的人,也總有人不喜歡你。這都很正常。而且,無論你有多好,也無論對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歡不喜歡是另一回事。
刻意去討人喜歡,折損的,只能是自我的尊嚴(yán)。不要用無數(shù)次的折腰,去換得一個漠然的低眉。紆尊降貴換來的,只會是對方愈發(fā)地居高臨下和頤指氣使。沒有平視,就永無對等。
也不要在喜歡不喜歡上,分出好人和壞人來。帶著情緒傾向的眼光,難免會陷入褊狹。咬人的,你不能說它是壞狗。狗總是要咬人的,這是狗的天性和使命。也就是說,在盯著別人的同時,還要看到自我的缺陷和不足。
所以,這個世界最冒傻氣的事,就是跑到不喜歡的人那里去問為什么。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了,沒有為什么。就像一陣風(fēng)刮過,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塵,一轉(zhuǎn)身沉靜走開。然后,把這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寂然忘掉。
一個人,風(fēng)塵仆仆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活著。這才是最好的態(tài)度。不要在不喜歡你的人那里丟掉了快樂,然后又在喜歡自己的人這里忘記了快樂。
勉強不來的事情,不去追逐。你為此而累的時候,或許對方更累。你停下來了,你放下了,終會發(fā)現(xiàn),天不會塌,世界始終為所有人祥云繚繞。
誰都在世俗的泥淖里撲騰著。所以,你得允許他人有一些世俗的觀念和眼光,就像,有時候你偶爾也會變得那么世俗一樣。在喜歡你的人那里,去熱愛生活。在不喜歡你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就這么簡單。
有的人天生是來愛你的,有的人注定是要來給你上課的。你苦心經(jīng)營的,是對方不以為意的;你刻骨憎恨的,卻是對方習(xí)以為常的。喜歡與不喜歡之間,不是死磕,便是死擰。然而,這就是生活,有貼心的溫暖,也有刺骨的寒冷,不過是想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完整。
在遼闊的生命里,總會有一朵或幾朵祥云為你繚繞。與其在你不喜歡或不喜歡你的人那里苦苦掙扎,不如在這幾朵祥云下面快樂散步。天底下賞心快事不要那么多,只一朵,就足夠足夠。
朗誦提示:這篇文章用質(zhì)樸的語言闡發(fā)了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告訴我們不要總是希望每個人都喜歡你,而要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活。在朗誦時,要注意這篇文章是從“我”的角度來對“你”說,所以要有對象感和主動講述感;要引發(fā)聯(lián)想,在讀到文中所描述的一些人及場景時,可聯(lián)想到身邊的朋友和故事,同時要注意不同層次之間的銜接轉(zhuǎn)換,突出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