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中所謂跟著跑、順桿爬,就是你說什么他跟著說什么,你說東就是東,你說西就是西,這樣的手法出的包袱就是跟著跑的包袱。如《社會主義好》中的:
甲:電影一開片,一個女的在水牢里關著,旁邊站著一個人,邊打一邊問,你還跑不跑,你還跑不跑。
乙:你說那是紅色娘子軍。
甲:對,是紅色娘子軍。
乙:挨打那女的叫瓊花。
甲:對,瓊花后來跑了,她在前邊跑。后邊有人追,追到河邊上,看到一只鞋,打鑼那小子還喊哪。
乙:喊什么?
甲:少東家,在這兒哪。
乙:你說的那是白毛女。
甲:對,白毛女跑到深山溝里,頭發(fā)都白了,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后來八路軍來了,解放了她的家鄉(xiāng)。喜兒樂壞了,高興地挎了個線管籮,從山上往下跑,跑到小河邊還唱明。
乙:還唱!唱什么?
甲:河邊的青蛙呱呱地叫哇!
乙:你說的不是白毛女,這是劉巧兒。
甲:對,劉巧兒,我唱的就是劉巧兒。乙:又劉巧兒啦!
甲:劉巧兒這人大公無私,敢向不良傾向作斗爭,有人出去干私活,她上去就攔住了:“站住,你們干什么去,這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后來她跟她愛人干起來了,一把就給喜旺推個大仰面叉。
乙:唉,你說的這是李雙雙。
合:對,我說的就是李雙雙。
乙:我就知道是這句嗎?人家說什么,他就說什么呀。這就是跟著跑、順桿爬出的包袱。
使用誤會這種手法的相聲太多了。請看《小段》中的:
甲:這位扮演孫權的上臺得報名呀,可是由于他上臺太忙,把自己扮演誰這碴兒給忘了。
乙:是呀。
甲:上場之后,一抱拳,“俺”什么,他想不起來
乙:那怎么辦哪?
甲:在舞臺的邊幕上有位管事的,一看喲,忘詞了,怎么名字都報不上來啦?你不是扮演孫權嗎!他小聲告訴他:“孫權哪,刋權。”可是臺上這位哪,一忘詞什么也聽不見了。
乙:腦袋都大了么。
甲:這位管事的一看,聽不見哪!干脆我比劃吧,就把拳頭伸出來了。
乙:這干嗎?
甲:這意思是孫一一拳哪。
乙:那就趕快說吧。
甲:臺上這位一看,噢,這是告訴我詞哪!可是他體會錯了。
乙:他怎么報的?
甲:這么報的,俺孫一看臺邊,孫一一錘。這就是由于誤會而產(chǎn)生的包袱。誤會的手法在相聲中是常用的手法。
所謂雙關語,就是說東指西、一語雙關的手法,揭露實質(zhì),產(chǎn)生包袱。如傳統(tǒng)相聲《黃半仙》中的:
黃蛤蟆、黃蛤蟆,你就死到這盒里啦?;噬险f:“哎,又叫你猜對了。”因為皇上這盒里放的就是一個黃蛤蟆,而這黃半仙呢,名字也叫黃蛤蟆,自己叫著自己的蛤蟆名字,可皇上以為是說的盒里的蛤蟆呢,一語雙關,又叫了自己的名字又巧說了盒里的東西。
還有《南北話》中的:
甲:我叫你買豬肝,你怎么買竹竿回來啦!你那耳朵呢!
乙:耳朵呀?在兜里哪,順手把買的豬耳朵拿出來了。
這也是雙關語的包袱。
《我愛中國》
乙:哪國的外國人我都見過。
甲:英國人?
乙:見過。
甲:法國人?
乙:見過。
甲:美國人?
乙:見過。
甲:山東美國人?
乙:見…沒見過。
先說見是吃,“沒見過”是又吐出來了。又如傳統(tǒng)相聲《賣估衣》中的:
甲:爺倆趕集喲。
乙:一大一小喲。
甲:我是你干佬喲。
乙:就那么辦嘍,—去你的吧!
“就那么辦嘍”是吃,“去你的吧”就是吐。
在安排組織吃了吐的包袱時,一般都是捧哏的用,很少是逗哏的使用,要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