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量體裁衣”。日常說話,要根據(jù)每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作不同的處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這樣再和別人聊天時候才能讓別人更加喜歡,那么幽默聊天的時候我們把握分寸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贊揚不要過分,謙虛也應適當。一些人常常將剛演了出好戲的青年演員稱為“崛起的新星”;剛發(fā)表了一首小詩便謂之“著名詩人”,這種贊揚有些是經(jīng)不起時間的考驗的,但水已潑出,誰又會來草草收場呢?同樣,謙虛也該實事求是。有則笑話,說一個人過分謙虛。

有人到他家夸他家花瓶漂亮,他說不過是一個粗瓶;人贊他衣服好,他又說不過是件粗衣。當客人對月飲酒,道:“好一輪明月?!彼笆终f:“不敢,不敢,不過是我家一輪粗月?!边@種謙虛便近乎迂腐,以致令人覺得不真誠。說話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制性詞語。開口“當然”,閉口“絕對”,會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實際上是虛張聲勢,往往使自己陷入被的境地。
科學史上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年輕人想到大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工作,愛迪生接見了他。這個年輕人為表示自己的雄心壯志,說:“我一定會發(fā)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span>
愛迪生便問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來放這種萬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換為“大部分”,愛迪生便不會反詰他了。即使詞用對了,修飾程度不同,說起來分寸就不一樣。如“好”一詞,可以修飾為“很好”、“非常好”、“最好”、“不好”、“很不好”等,這些比較級的使用要慎重。

如果你沒聽天氣預報,即使聽了,明天還沒到,便不可以說:“明天一定會下雨?!币粋€人的文章寫得一般,客氣地說也只能是“還好”,怎么能說“非常好”呢?有一句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里它用了“沒有”、“最好”,又用了“更”,烘托出該產(chǎn)品精益求精的品質(zhì),展現(xiàn)了該企業(yè)不斷進取,勇于開拓的良好形象,不失為一條“絕妙”的廣告詞,比如今的“極品”“世界一流”真實,有力度。
好的修飾詞使意思表達完整,恰到好處;過于夸張或過于縮小的修飾詞,則會與客觀實際相沖突,陷入兩難境地。屠格涅夫的小說《羅亭》中,皮卡索夫與羅亭有一段對話:羅:妙極了!那么照您這樣說,就沒有什么信念之類的東西了?皮:沒有,根本不存在。
羅:您就是這樣確信的嗎?皮:對。
羅:那么,您怎么能說沒有信念這種東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個。皮卡索夫在此用一個“根本”,把話說絕了。因此,遇到不十分有把握的事,寧可多用“可能”、“也許”、“或者”、“大概”、“一般”等表模糊意義的詞,使自己的判斷留有余地。
列寧說過:“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比粘I钪?對于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對象,應靈活處理,掌握不同的分寸,才能充分發(fā)揮語言的交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