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的口才就要學(xué)會在溝通如何增加認同感,不要是命令,只有單方面發(fā)言的稱為命令,那是以上對下的關(guān)系。只要是溝通,一定是雙向的,甲提出了他的看法,乙也有發(fā)表他意見的空間。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過程中,常把單向的通知當成了溝通。你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是否是一方說而另一方聽呢?這樣的效果非常不好,換句話說,只有雙向的才叫溝通,任何單向的都不叫溝通。因此有效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溝通一定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

事實上,人們的觀念常常影響和支配人們的心理需求當別人在交際活動中表現(xiàn)出某些觀念時,如果我們能適當投合這種觀念,表示出自己的理解、欣賞和贊揚,不但會大大強化對方的觀念與選擇,而且會同時增強對方對我們的認同感和默契,從而拉近雙方的距離,增進雙方的友誼。那么如何讓這種認同感增加呢?我認為與對方互動式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光要耐心聽對方說,更要積極參與到話題的討論中。如果只是讓對方說自己聽,對方會認為你是一個懂尊重的人,但并不會感覺到你對他的認同感。說到這,我想起美國電影《叢林歷險記》里有這么一段情節(jié)。
彼此陌生的男女主人公坐在火車上……就這樣,雙方從一個小鎮(zhèn)談到咖啡、共同的愛好、對方的姓名、生活經(jīng)歷,等等,共同點不斷擴大。待女士下車時,彼此成了一對依依不舍的朋友。
兩個陌生人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動溝通,消磨了在火車上的無聊時間,還成了朋友,可見這種互動的方式是多么容易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凡是喜歡打乒乓球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切磋”。對手水平差,打過去他打不回來,沒勁;對手水平高,打過來你接不住,對方也會感到?jīng)]勁。
人和人說話,有的時候就像打乒乓球,想要把話聊得有勁”,就要互動起來。這樣,對方會認為和你很有共同語言,很愿意和你聊。你將來想求人辦事也會容易起來。
不少推銷員、客戶經(jīng)理都是拉家常、攀關(guān)系的高手,就是因為他們抓住了“認同感”這一心理,找到了能夠讓彼此打開“話匣子”的話題,才在短時間內(nèi)就由陌生混到熟悉,提高了交往的效率。
而且,這些人還因為找到了彼此的認同感,一下子從簡單的工作關(guān)系轉(zhuǎn)而成為生活中的摯友。
所謂認同,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興趣、觀點、見解一致的基礎(chǔ)上,是彼此互動溝通的結(jié)果。所以,積極而協(xié)調(diào)的互動,是讓彼此找到認同感的關(guān)鍵。
在和某人溝通時,一方面要及時肯定對方的觀點,對對方說的事情予以反應(yīng);另一方面,也要試著表達自己的看法,說一些自己的事,適度迎合對方的感覺,以形成“棋逢對手”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