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頓是指說話時正確處理語流的“中斷”與“連接”的分寸比例,給行進中的語音以必要間歇的技巧。它的主要作用是體現(xiàn)語言層次的清晰度,被稱為有聲語言的“標點符號”。
在古代,由于沒有標點符號,人們常常把文言文中的虛詞作為判斷聲音停頓的依據(jù)。也就是說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等虛詞實際肩負著現(xiàn)代標點符號的作用。古人誦讀文章時,把文句需要停頓的地方稱為“句讀”,“句”是指語意完整的一句話末尾處的停頓,“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稍微停頓的地方。由于古人常在書中停頓的地方加一些圈點做標記,所以標注“句讀”也稱為“斷句”。
20世紀初,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標點符號才登上歷史舞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誦讀?,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古文中的標點符號都是后人根據(jù)文意加上去的。當時人們把聲音的停頓技巧稱之為頓歇、問歇、頓挫等,這些概念至今還在使用。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才把根據(jù)文意以及文中的標點符號而作出的聲音中斷、休止技巧約定俗成地稱為“停頓”。停頓其實就是由古代“句讀”演變而來的現(xiàn)代稱呼?!缎氯A字典》將它解釋為“說話時語音的間歇”。但作為一種藝術(shù)技巧,這個定義顯然還存在一定不足,尚缺乏明晰的指導性。
20世紀90年代,《中國播音學》提出了“停連是有聲語言的標點符號”的新觀點。“在有聲語言表達過程中,聲音中斷、休止的地方就是停頓;反之,那些不中斷、不休止的地方就是連接?!薄巴_B”的優(yōu)點在于借用文字語言的“標點符號”形象地說明白了停頓在有聲語言中的基本作用,缺點是把“停頓”和“連接”都看做標點符號,那么滿篇皆是標點符號的有聲語言也就沒有語言層次的清晰度可言了,況且把二者放在一起,還會給人一種重復、割裂之感,使用起來甚覺不便。
辯證地看,停頓本身理應包含著聲音的中斷和連接這兩個方面,聲音間歇之后自然是語流的連接問題,無需再單獨把“連接”拿出來和停頓并列。何況所謂的連接”實質(zhì)是有聲語言在停頓調(diào)節(jié)之下產(chǎn)生的速度節(jié)奏問題,更不應該和“停頓”混淆在一起。人們不滿意“停頓”,是因為概念的闡釋角度、嚴密程度有問題。故本書只對停頓的內(nèi)涵做了必要的修正與改良(參見本節(jié)開頭)。從方便使用的角度看,有聲語言還是采用停頓概念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