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過程中,靈活自如地控制氣流,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色彩。每個朗誦者由于個人體質和掌握運用氣息的熟練程度不同,一口氣吸入和呼出的氣體量有大有小,很不均勻。
朗誦技巧,如何運用氣流?是朗誦者普遍關注的個問題。為了便于大家了解,掌握用氣的方法,下面介紹八種用氣技巧。
1.偷氣。朗誦時,同學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節(jié)奏較為緊湊,情緒比較連貫的語句,這時不允許有明顯的停頓,也不適宜有明顯的吸氣動作,此時,運用偷氣可以達到換氣效果。偷氣的要領是利用語節(jié)使口鼻同時開啟,讓氣息迅速無聲地吸入,練習時還應編排出一些情節(jié)在動作中進行排練。偷氣時,口腔動作小。吸氣少,從外形上與聲音上不要讓人覺得你在換氣。偷氣不僅僅是用氣的需要,往往也是人物情緒、節(jié)奏處理的要求。如:數數
“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
(在每個“個”字的字尾和數詞前面,都可以偷氣。這樣即使從一開始,連著數到百位藪,也不會顯得氣不夠用。這種方法適用于播送幾十個,幾百個人的人名。)
2.續(xù)氣。有些語句較長,感情連貫,節(jié)奏逐漸上升,語勢不斷加強,需要一氣呵成,但不需要急促換氣可以運用續(xù)氣的方法,即換氣時口中還有蓄氣,不斷消耗,不斷補充
3.嘆氣。對事物的感慨或哀嘆而形成的一種氣息狀態(tài)。它要求先深吸一口氣,然后長長地呼出,配合全身松弛,舒緩。嘆氣常常配合言語進行,常常表示不滿焦慮,思考等情感。例如“唉!你怎么就沒考上大學呢?”
4.托氣。即屏住呼吸,形成音斷聲停氣不動或聲斷意不斷的狀態(tài)。運用托氣,可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還可以配合臺詞來渲染氣氛,制造懸念,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
5. 倒吸氣。俗稱“倒吸一口涼氣”,吸氣起始動作迅速,時間可長可短,一般伴隨齒縫動作發(fā)出“咝”的聲音,一般表示突然、驚嚇、意外等情感。
6.揉氣。吸氣不太滿,出氣同字音揉合,利用氣聲在口腔、咽腔、鼻腔等共鳴腔體中的上下迂回運動,就像有某種力量在揉動。一般表示夸張的表達色彩。揉氣多用于表達優(yōu)美、抒情的內容以及含蓄、思念、舒緩的情緒。
如:詩歌《我思念北京》片段
“我是如此殷切地思念北京,
像白云眷戀著山岫,清泉向往海洋
游子夢中依偎在慈母的膝下……
我日日夜夜思念著北京啊!”
在朗誦上面的詩句時,要靠小腹(丹田)處的力度,以緊縮下垂的拉力,來控制好氣息,然后有韌性地慢慢向外“揉”(送)出,此時腰部的力度變化,猶如用手揉面團的感覺。
7.喘氣。由于內心的沖擊或形體的激烈運動而形成的急促呼吸方式,喘氣一般呼吸量大,速度極快,俗稱“上氣不接下氣”狀態(tài),表示慌亂、緊張、急促等感情色彩。例如:“我匆匆忙忙地爬上1樓,告訴小明的爸爸:小明他……他……摔倒……了。
8.哼氣。自然吸氣,口腔閉合,氣息從鼻腔中哼出,可伴“哼”聲,還可結合輕度的嘲笑聲和臉部表情,表示對事物的鄙視、輕視和嘲弄態(tài)度。例如:“害得我白高興了一場,哼!”、“哼,我不給你什么姑母奶媽欺負死,就算長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