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靠的是口才功夫??鬃诱f:“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想講好課必須講究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shù)。
![]() 首先,要杜絕方言。我國是一個方言眾多的國家,但教學語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人鄉(xiāng)隨俗”,除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必須使用全國通行的規(guī)范普通話。這樣既不會在教學語言中出現(xiàn)“南腔北調(diào)”,又可以讓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fā)展。 其次,要避免“文言”。在教學中,那些“顯示自己才學”的、文文縐縐的、滿口“之乎者也”的語言,以及文白相雜的語言都要避免。自“五四”提倡白話以來,運用白話文進行教學已被普遍接受和應用,如果還用那古老文言或文自相間的話進行教學,只會使學生覺得晦澀而難以理解,再者這種語言形式也不合時宜了。 2.語言要精確 教學工作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定量的授課任務,這就要求語言精確,即精煉準確。應做到講課中旬句有用、字字精確,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字多余。 首先,要力戒使用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詞語。有的教師在講課或回答學生問題時,常以“差不多”、“大概是這樣”作答,這不是準確的語言。講課的語言不能含糊其辭。 其次,要善于運用各科知識的專業(yè)術(shù)語。如數(shù)學課有“大于”、“小于”、“大于或等于”、“小于或等于”等詞;物理課中有“質(zhì)量”、“重量”、“速度”、“加速度”等詞;語文課中有“敘述”、“記敘”、“主語”、“主語部分”等詞容易混淆。因此教師要能根據(jù)其細微的差別準確運用,才不至于混同。 第三,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語言也各有特色。如數(shù)學課要求語言嚴謹、確切、有邏輯性;語文課要求語言生動、形象,精煉優(yōu)美。其中駁論文要嚴密、有力度;抒情文要華麗、有激情;說明文要樸實、有條理。這些不同的特點給教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把握住這些要求,教師的課堂語言才能有自己的風格。 3.語言要形象 教學語言不但要精確,還要形象。只有做到語言生動形象,才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的、深奧的變成淺顯的、枯燥的變成風趣的。魯迅在講課的時候,用農(nóng)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一位教師在講朱自清的散文《春》時,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xiàn)出一道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就曾經(jīng)用彩筆來描寫春天美麗的景色。”這段話就講得繪聲繪色、有景有情、形象生動。 語文課如此,歷史、地理、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課也是如此的。在授課時,一個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學生的理解變得更具體、更深刻。 (責任編輯:風格d) |

